大尺幅 大时代 大气象

大时代风起云涌,艺术家应该以怎样的艺术作品记录大事件、为站立在时代潮头的人物画像?5月21日至8月14日的三个月里,中华艺术宫宏大宽敞的展厅空间里,将迎来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览、全国优秀书法篆刻作品展览、全国优秀摄影作品展览,将展出包括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和水彩(粉)画等门类的美术作品600件左右、书法篆刻作品300件左右、摄影作品300件左右。

事先现场评议的评委们有一个不约而同的发现——参加展览的大尺幅作品尤其多。作品的艺术价值与作品的尺幅大小有直接关系吗?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给出了答案,在更大的尺幅上,艺术家们放开笔来,以大美之意描绘时代感受,这一新变化,在十二艺节的美术展览中得到鲜明的体现。“小画可以画得很精,而大画更能体现气象。”

大时代 大作品

历来,社会发展前进中所爆发的能量激发着艺术家们的创作灵感,有责任感的艺术家以他们的审美表现形式承载丰富历史内涵,成为一个时代的摇旗呐喊者与代言人。

1953年由董希文创作的《开国大典》,原作尺寸为405厘米×230厘米,描绘了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一刻。场面气势恢宏,这是国家与民族行走至一个重大历史时刻的集体记忆,充满了新中国诞生时中国人意气风发的豪情。20世纪80年代初,罗中立以一幅油画《父亲》震惊中国画坛,原作尺寸是216厘米×152厘米,饱含深情地刻画了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沟壑纵横的脸上是朴实憨厚的老农形象,不斑斓夺目,也不激越荡漾,却深深震撼了中国人的心。

“如今传统文化氛围愈加深厚,国家发展气象愈加丰沛,美术也需要脱颖而出一批时代气象的大画。”范迪安说。艺术尽管不以大小定优劣,但有了艺术节宽阔的平台,艺术家要以更加丰富的形象,更加扩大的语境来反映时代发展的节奏,传达和时代相契合的感受。“大舞台要上演大戏,大画更能体现时代的整体气象,艺术家要有创作史诗的勇气。”他认为,创作大画,除了美术界的自觉探索,也和这些年各地重视支持一大批主题性美术创作有关。在上海,就先后组织了历史文脉、中华创世神话、时代风采等美术创作工程,为艺术家创作大画积累了丰富艺术经验。此次展览选取了十几幅时代风采工程中的精彩作品,大到上海进博会,小到支部里的年轻人,它们从各个角度展现上海新时代的方方面面,成为展览亮点之一。

在雕塑创作方面,有木雕、石雕、青铜、综合材料等,其丰富性和多元创造意识非常鲜明,写实写意抽象装饰等尤其在创作语言上有了自己的特色。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吴为山透露,“这些作品承载着时代发展和艺术发展的重要印记。”

大空间 大尺幅

在书法篆刻方面,此次呈现的大尺幅书法作品有20余幅,其中宽10米以上作品有4幅。“大字作品更适合挂起来看,大字作品以气取胜,通过气带动浑然天成。”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陈振濂评价。

正草隶篆行,每一件作品都有自己的风格,大作品给予观众的酣畅淋漓之感扑面而来。此番十二艺节大尺幅书法作品的涌现,与中华艺术宫展厅拥有其他普通美术馆无法企及的空间层高有着密不可分关系。空间“无极限”,则创作天地宽。

“这次作品中可以看到有特别多的超大作品,对书法展览习惯的观感是有突破的,与原来看过的展,会有不同的体验。”陈振濂说。

大城市 大影响

美术、书法篆刻和摄影三大展览汇成视觉艺术的盛宴,集中在中华艺术宫举行,这是中国艺术节举办历史上一次创举。这和上海重视文化建设和文艺创作繁荣发展息息相关,与上海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构,为视觉艺术建构立交桥式的多维平台的努力分不开。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尤其赞叹了中华艺术宫的空间功能转换,他认为,世博会之后,如何把世博遗产转化为艺术发展的基地,中华艺术宫这样国际级的艺术重镇的成功作出了一个标杆,并以此为核心,一系列艺术场馆的建成和改造都形成了世界级的影响,这是此次艺术节举行的文化背景和基础,如此举措,令人叹服。

从西学东渐起,上海就是现代绘画的策源地,在艺术教育方面始终走在全国的前列,始自西方的油画如此,海派艺术的独有气质更是有目共睹,上海美术学院院长冯远认为,“从上海参展的作品上来看,绘画语言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传统中国画语言不同,有鲜明时代感。从写实出发,略带夸张的变形,大多数作品到了比较好的水平。”

马上评

不仅仅是尺寸上的“大”

即将在上海举行的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期间,美术、书法篆刻、摄影三个国家级专业展览首次在同一场馆同时呈现,非常难得,更显珍贵。正如中华艺术宫执行馆长李磊所言,这些作品代表着中国当下视觉艺术的最高水平。三大展览齐聚中华艺术宫,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场馆条件,更得益于上海这座城市领时代风气之先的力量,良好的艺术生态,包容创新开放的城市品格。艺术所展现的勃勃生机,令人们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年轻艺术家、老艺术家、艺术经纪人、各个年龄层次不同国籍的艺术爱好者……他们都能够在这里找到自己与艺术的联结点。

一座城市的形象,常常以艺术作品为标记,一座雕塑、一幢建筑、一件装置……时代的印记也不可磨灭地印刻在这些艺术品上,本次展览上的作品,不仅仅因为物理意义上的“大”而被人铭记,更重要的是,它们绘出了大时代里的精神画像。

摘自新民晚报5月7日A15版

文章来源:十二艺官网 责任编辑:路雪

相关阅读:

热点新闻

精彩专题

更多»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主办单位:中国文化传媒集团

关于我们 | 网上读报 | 网站地图 | 广告刊例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本网声明 | 版权声明

京ICP证11060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0004 京网文[2010]0444-036 ISP许可证B2-2011008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263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93-5 禁止利用互联网等从事违法行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3213130 63213114

© 2017 中国文化传媒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