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陕西

    陕西渭南市牒吴村:文化缔造美丽乡村近年来,渭南市临渭区下邽镇牒吴村利用天然优势,全力打造“中国葡萄之乡”,并依托“三贤故里”的文化资源,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累计投资3000余万元,硬化了村巷道,建设了村民活动广场和公园,策划实施了关中文化博物苑项目。通过展示农耕嬗变,融入农事体验,了解当地特色和民俗、风土人情等,鼓励发展农耕体验园、农家乐等乡村旅游产业,使农民收入多元化,现已初步形成了以农业观光、采摘体验等吃、住、玩的一体化服务格局,农民人均收入显著提高。村庄美了,村民富了,牒吴村两委会决定修建村史馆,并以此为契机,大力推进移风易俗。村容村貌变好,村里文化活动更加活跃了,村民自发组织成立了锣鼓队、秧歌队、广场舞队、自乐班等各类民间文化团体,全镇基本实现了文化活动无盲区。牒吴村以良好的家风带乡风、促作风、树新风,不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 四川

    成都市蒲江县明月村:“农创+文创” 助力乡村文化振兴3月,是春笋丰收的季节。拥有7000多亩雷竹笋的成都市蒲江县明月村正如期举办着一年一度的春笋艺术月。短短两年时间内,这个6.78平方公里、2000多名村民的村落,搭乘“互联网+文化”的快车,依托“农创+文创”的发展思路,从一个贫困村发展成为拥有45个文创项目,100余名艺术家、设计师进驻的新农村。生活与产业融合成美学的发展理念,为推动全国乡村文化振兴,贡献出独特的“明月村”模式,“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正在这里变为现实。明月村2015年至2017年共引进项目41个,带动村民创业项目26个。过去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仅2017年接待游客18万人次,实现从“市级贫困村”到文创旅游收入8000多万元。2018年,明月村将实现3亿元投资,待剧场、民宿、餐饮等设施齐全后,每年预计将会有30万游客,整个文创旅游的收入还会持续提升。

  • 广西

    广西博白县西塘村:产业致富 文化强村今年的西塘村春晚实现了网络直播,点击量达到6.8万人次。从最初的发动报名参演,到现在的预约报名;从村里人参演,到全县各乡镇前来交流;从以前只有几百名现场观众到如今线上线下观众成千上万,可谓是今非昔比。同样今非昔比的,是西塘村的村容、村风、村貌。西塘村以前是出了名的赌博村、涉毒村和斗殴村,现在成了艺术村、文明村和生态村,先后被评为广西文化艺术村、玉林市生态希望村以及多家高校的实习基地,这就是文化所发挥的积极作用。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2017年底,西塘村发起建设白面麓特色手工艺品电商平台,发动村民组建特色手工艺品和农副产品互助合作社,把村里、镇里,甚至全县各地的特色手工艺品如芒编、南流玉、根雕等卖到全国各地,并帮助村民网购各种商品,服务村民生活。

  • 广东

    广东潮州大园村:工艺瓷成文化兴村新期待

    大园村面积约为0.29平方公里,有人口约1500人,超过7成村民以陶瓷为生。工艺美术陶瓷是大园村的支柱产业。村里无论老小,多少都会一些瓷塑技艺。在耳濡目染中,瓷塑技艺代代相传。由于擅长制作“福、禄、寿”等大型传统人物瓷塑,该村也被誉为“福星村”。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大园瓷塑一度供不应求,远销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瓷塑产业让村民看到致富的希望,他们纷纷“洗脚上田”,从事投瓷塑生产加工,而蔡映波创办的大园美术瓷厂年销售额更是突破了百万元。

    然而,经过近十年的爆发式发展后,大园瓷塑市场逐渐饱和,加上市场消费群体局限于寺庙、博物馆和个人收藏,到了上世纪末,大园瓷塑产业逐渐走下坡路,瓷塑师们纷纷转型。当地人找到了两条路:坚守传统,在传统中创新;转行做日用瓷,并融入传统瓷塑技艺。

  • 浙江

    浙江余姚市横坎头村:红色文化焕发革命老区新活力梁弄镇浙东(四明山)抗日根据地是全国十九块根据地之一,有“浙东延安”之称。横坎头村正是浙东(四明山)抗日根据地的中心所在地。中共浙东区委旧址、浙东行政公署旧址、《新浙东报》报社旧址、浙东银行旧址、谭启龙同志旧居……一个又一个红色遗址是横坎头村的骄傲,见证着横坎头村的巨变,成了当地人的血脉基因。2003年1月底,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的习近平来到四明山革命老区考察,提出了“要把梁弄建成为全国革命老区全面奔小康样板镇”的重要指示。近年来,为加快浙东(四明山)抗日根据地旧址群景区发展,余姚区编制了《四明山红色旅游实施规划》《余姚横坎头红色旅游二期开发总体规划》,投入3亿多元用于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如今的横坎头村,“颜值”很美,凭其山清水秀的自然风貌加上深刻动人的红色故事,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国内外游客。

  • 河南

    河南宝丰县大黄庄村:小魔术繁荣乡村振兴的大舞台初春时节,行走在宝丰县赵庄镇大黄庄村水塘边,花香四溢,油菜花、杨柳与水塘相映成趣,人们漫步村中,尽享春的气息。魔术小微企业园沿宝赵路大黄段两侧一字排开,包括魔术演艺、道具研发、灯光音响销售、网络购物、物流运输、餐饮服务等众多产业形态聚集其中,琳琅满目。大黄庄村是个神奇的平原乡村:全村人口2231人,从事魔术演艺及相关产业的就有930多人。村子不近县城,不临要道,每天却有一车车的小商品和图书货物发往全国,远达边境。究竟什么“魔力”让大黄庄村与众不同?近10年来,该村靠着老祖宗留下的魔术手艺一步步发展壮大,独创了“魔术演艺+销售”模式,通过魔术产业带动了小商品批发市场和图书批发市场等特色产业,辐射带动13万多人从业,年经济收入达到15亿元,图书批发年销售额达4.5亿元以上。

  • 山东

    山东莱芜市官场村:“道德银行”促文明新风官场村始建于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因三面环水,水草丰茂,成为春秋战国时期鲁军操练屯兵、储粮、放马之场地,称之“官马场”,后演化为“官场”之名。该村也是《左传》记载的《曹刿论战》一文中“长勺之战”的古战场所在地,成语“一鼓作气”的典故便出自这里。据官场村初步统计,2013年至今,全国有超过两万人专程来村里考察文化建设。备受外界关注的是村内设立的“道德银行”。“道德银行”有一个“服务窗口”,即村街上的电子显示屏。村内所有成员都有一个“账户”,每人每做一件好事,就会得到积分,积分终身有效。得分高者,可以享受子女上学免费等奖励。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发表后,官场村还第一时间组织了党员干部和群众集中学习,村民表示国家提出要振兴乡村、振兴乡村文化,以后的文化生活肯定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