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品元宵

本端融媒体记者 王娅玲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令,过完元宵节,年才算真正过去。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逛灯会、猜灯谜、赏花灯、放烟花,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以元宵节为题材,创作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句,将节日的气氛、内心的情感融化在韵律间,惊艳了时光,惊叹了心灵。

让我们一同走进古诗词中的元宵节,通过穿越时光的文字,感受传统节日的韵味。

 

《元夕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

【隋】杨广

法轮天上转,梵声天上来。

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

月影疑流水,春风含夜梅。

燔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

这首诗是隋炀帝杨广写的一首元宵节观灯的诗文,极力渲染元宵节的热闹气氛。中间两联已基本对仗,形象地写出了节日的灯火辉煌。首联透露出当时的元夕已被佛教徒用为宣教弘法,末联的描写让人看到的则是宫廷生活的奢华。

《正月十五夜》

【唐】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这首诗描写了唐代长安城里元宵之夜的盛况。据《大唐新语》和《唐两京新记》记载:每年这天晚上,长安城里都要展花灯,前后三天,赏灯民众可谓人山人海。豪门贵族的车马声与市民们的歌声笑语汇成一片,通宵都在热闹的气氛中度过。

《上元夜六首·其一》

【唐】崔液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元宵佳节,明月千里。诗人用“谁家”“何处”将人声鼎沸、车如流水马如龙,灯火闪烁、繁华似锦的京城元宵夜景一语道尽。连用两个诘句,不仅将盛景迷人,令人不得不往的意思表达得灵活传神,而且给人以无限回味,言有尽而意无穷。

 

图片来源:站酷

《正月十五夜灯》

【唐】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

诗人用千门万锁、三百内人等量词描绘出上元夜家家出门、万人空巷、尽情而来、尽兴方归的情景,使上元灯节成为最有诗意,最为动人的时刻。

《上元夜忆长安》

【唐】顾况

沧州老一年,老去忆秦川。

处处逢珠翠,家家听管弦。

云车龙阙下,火树凤楼前。

今夜沧州夜,沧州夜月圆。

诗人通过回忆的方式展开叙述,身居沧州,怀念长安城中的上元佳节:处处都有曼妙女子,家家都能听到器乐之声,车水马龙、火树银花。

 

《生查子·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去年元宵灯会,与佳人相约。物是人非,今年明月与花灯依旧在,而佳人却难觅踪影。今昔对比之间,流露出丝丝伤感和凄凉。与崔护的那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有同样的哀伤和无奈。

 

图片来源:站酷 贰人前 /绘

《青玉案·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满城灯火,满街游人,火树银花,通宵歌舞。词人在上阙中为我们渲染出一幅绚烂的元宵夜盛况图,下阙笔锋一转,在倾城狂欢之中,词人却置意于观灯之夜,与意中人密约会晤,久望不至,忽见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上阕写的是整个场面,下阕写一个具体的人,通过他一波三折的感情起伏,把个人的欢乐自然地融进了节日的欢乐之中。

《京都元夕》

【金】元好问

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

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

元宵节时,到处都能碰到女人们穿着盛装,化着美好的妆容来看灯;小孩子们则在街道上欢闹着。我这个穿朴素长衫的读书人做什么呢?也在游人欢声笑语的气氛中赏灯猜谜。

 

陈晓悦/绘

《元宵》

【明】唐寅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通常的元夜诗,多描写古时都市场景。而这首《元宵》却取材农村,全诗意境优美感人。灯月辉映的乡村美如画,灯月映照下的村女也格外动人。她们青春焕发,尽情欢颜。如果不是她们的欢声笑语,良辰美景如何才能消受呢?

《元夕无月》

【清】丘逢甲

三年此夕无月光,明月多应在故乡。

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鲲洋。

《元夕无月》是清代丘逢甲在故乡台湾被割让后三年的一个元宵节晚上所写的七言绝句。因望月而引起乡思,又不能回去,只可向梦中寻求,可知其心情的悲苦。

《清平乐·上元月蚀》

【清】纳兰性德

瑶华映阙,烘散蓂墀雪。比拟寻常清景别,第一团圆时节。

影娥忽泛初弦,分辉借与宫莲。七宝修成合璧,重轮岁岁中天。

上片前两句描绘了月全蚀时所见的景象,后两句赞美其景象不比寻常,即由于月色不明,故使得宫中灯火反显出辉煌,如此美境就更富朦胧感、梦幻感。下片写月出蚀的情景,前两句写月蚀渐出呈现“初弦”之景,后两句写蚀出复圆。前后八句,写了月蚀的全过程及其不同的景象。

 

陈晓悦/绘

同样的一个节日,寄托着不同的心情,有对家人的怀念,有对心上人的相思,也有对自身命运的感慨。古人这些起伏的情绪,经由带着温度的文字流传下来,为今人留下了关于元宵节的丰富味道。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传媒网 责任编辑:王娅玲

相关阅读:

热点新闻

精彩专题

更多»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主办单位:中国文化传媒集团

关于我们 | 网上读报 | 网站地图 | 广告刊例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本网声明 | 版权声明

京ICP证11060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0004 京网文[2010]0444-036 ISP许可证B2-2011008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263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93-5 禁止利用互联网等从事违法行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3213130 63213114

© 2017 中国文化传媒网 All Rights Reserved.